關于田黃石的由來傳說它是:女媧補天時遺留在人間的寶石;是鳳凰鳥蛋所變……據(jù)說還有史書記載:咸豐帝臨終時,賜予慈禧一方田黃玉璽,末代皇朝解體,溥儀不要所有珍寶,只將一枚“三連章”縫在棉衣里。這些的、民間的傳說無疑給田黃石平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。
種類區(qū)分
田黃凍石:田黃石中上品,全石通體明透,似凝固的蜂蜜,潤澤無比。
銀裹金:銀裹金田黃似去了殼的新鮮雞蛋,外表生著一層淺色白皮,光澤明亮,甚為名貴。
白田石:田坑石中色白者,名“白田”,多產(chǎn)自上、中坂。白田石色非純白,多略呈淡黃或蛋青色,似豐脂玉,蘿卜紋明顯,有紅筋,格紋如血縷,以質(zhì)靈、紋細、格少者為佳。
金裹銀:田黃石中上品,似羊脂油塊,外表色著一層鮮嫩黃皮,皮與肉形成鮮明的色彩反差。
雞油黃:出產(chǎn)于上坂區(qū)和中坂區(qū)的交界處,質(zhì)細密堅實,濕潤凝膩,石之表面色有一層似雞油的皮。
桔皮黃:刻石出產(chǎn)于中坂區(qū),色澤艷麗,黃中略帶微紅,質(zhì)地。
黑皮田:亦名“烏鴉皮”,色澤多為桂花色,外皮如漆似炭,利用此石雕刻作品,外表黑皮和里面的黃色,反差尤為強烈。溪管田:溪管田是指意外散落于壽山溪中,或農(nóng)耕露出的石頭,被順手丟入溪中的田石,主要積存于中坂溪的中管屋附近而得名,又稱為溪中凍。這種田坑石因久蘊溪水中,石質(zhì)相當靈透瑩澈,色澤略淡,皮層極薄或無蘿卜絲紋。
田黃:指黃色的田石。上坂、中坂、下坂、碓下坂的溪田中,及沿溪而下數(shù)里至雙溪皆可掘得,占田石產(chǎn)量多。各坂的田黃色質(zhì)微有區(qū)別:上坂多偏嫩而清淡;下坂以下多偏硬黝;中坂的色質(zhì)為佳。其黃色之濃淡各有千秋。
人們按其色相之差別,又劃分三個等次十種類別:
1、標準田黃的色澤,屬上品
(1)色濃而微泛橙紅,接近桔皮紅,但紅的成分略少,稱“橘皮黃”。
(2)黃中帶赤,色明快的,曰“黃金黃”。
(3)黃而帶赭,如將熟或熟透的枇杷色,叫“枇杷黃”。
2、中品
(4)黃色再淡的有“桂花黃”,雖屬黃色但略帶粉白色調(diào)。
(5)比桂花黃清淡、質(zhì)靈膩、細嫩、而又比白田稍黃的稱“雞油黃”。
(6)黃而微褐如熟栗的,稱“熟栗黃”。
3、下品
(7)稍淡于熟栗黃,質(zhì)滯而黝的為“肥皂黃”。
(8)色黯褐而質(zhì)如鹿目的稱“糖粿黃”。
(9)黃色淡如蜂蠟,質(zhì)比雞油黃滯結(jié)些的稱“密蠟黃”。
(10)介于桂花黃和肥皂黃之間的,稱為“蕃薯黃”。
作為“石中”的田黃石,歷來價格不菲。文人學士都認為收藏或使用田黃章,比珠寶、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。從文物鑒定角度講,鑒定田黃石與其他類別的文物不同,夠不夠年份是一回事,但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黃石。李元茂先生對此素有研究,曾精辟地分析田黃石的假冒與辨別,特摘引如下,以饗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