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恐龍蛋原始結構在地層中保存的完好程度來看,一般分為兩類:一類是恐龍蛋殼化石;一類是完整的恐龍蛋化石。在完整的恐龍蛋化石中,有相當一部分含有胚胎??铸埖盎沙矢C狀產出,排列有序。例如:在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(qū),每窩恐龍蛋化石一般有幾個至30幾個,甚至更多,已發(fā)現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79個。在一塊50厘米見方的石盤上,嵌有一個恐龍骨骼化石和3個恐龍蛋化石,實屬舉世之珍寶??铸埖盎话憧沙屎?、黃、青、灰、褐、紅等不同的顏色。其形狀扁圓如膽,俗稱“石膽”,看上去像倒扣的龜蓋。它的表面有一層指甲厚、略帶線紋的光潔皮殼,敲一塊皮殼拿至鼻前可聞到一股淡淡的魚腥氣味。中國河南省西峽地區(qū),恐龍蛋化石的大直徑為18厘米,小直徑為3厘米。
中國科研人員對廣東南雄盆地的恐龍蛋進行研究后認為,由于在晚白堊世后20~30萬年間,南雄地區(qū)恐龍的生活環(huán)境發(fā)生了“突變”,嚴重的干燥氣候以及微量元素的污染,錳、鋅、鍶等微量元素不足或過多,影響了恐龍蛋殼的正常發(fā)育,形成了病態(tài)蛋殼結構,因而恐龍蛋不能正常孵化,終導致了恐龍的絕滅。他們利用掃描核探針,對恐龍蛋化石進行的掃描分析結果,證實了這一新說法。還有古生物工作者也認為,由于某種原因,恐龍蛋不能孵化或只有少數恐龍蛋能孵化,使保存在地層里成為化石的恐龍蛋愈來愈多,而恐龍則愈來愈少,終導致了恐龍的滅絕。過去,關于恐龍絕滅原因的學說有:“氣候惡化說”、“砷中毒說”、“競爭失敗說”、“生殖單性說”以及流行的“隕石撞擊說”等。上述新學說已引起世界地質古生物學家的濃厚興趣。
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,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,這個謎至今仍解。地球過去的生物,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。中生代的地層中,即曾發(fā)現許多恐龍的化石。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。但是,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,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,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,如今僅存鳥類,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“鳥類屬于恐龍”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