瓷器的款記一般都以有關。五代至北宋初,北方白瓷中常有“官”、“新官”的刻款;在宋代的瓷器中,也見有“大觀”、“政和”等帶國號的款;在元代,景德鎮(zhèn)的瓷器中常有“樞府”、“太禧”款識的。這些都是和用瓷有關的記年款。 明代開國至清代末,有500多年,換了27個皇帝。這個時期的瓷器,多數(shù)書寫皇帝的年號。對于這些年號,我們在鑒定時,可以從中找出其規(guī)律性和特殊性。明清的款識多,但偽款也特別多。所以,在鑒定時要多作比較,要注意每個朝代的字體、風格、每一筆劃的特征,這樣,才能準確的判斷出真?zhèn)巍?br />
陶瓷難鑒定也容易鑒定。如今,這種說法又變了:陶瓷難看了,書畫容易鑒定。因為書畫家每個人的風格比較單一,雖然有模仿,但還是局限在一個狹小的范圍內。陶瓷涉及到窯口眾多,每個時代的東西很多,真假難以辨認,因此很多人對陶瓷鑒定感覺如霧里看花一樣。
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紋飾與色彩,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,并且由于繪瓷原料與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,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(xiàn)形式方面都有其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,因而也成為劃分時代、鑒別真?zhèn)蔚囊粭l有力線索。
大體說來,瓷器紋飾的發(fā)展過程不外是由簡到繁,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,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。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,明、清兩代制品仍有所不同。如明代瓷器有寫梵文、經語、百福、百壽字的,而用大篇詩、詞、歌、賦以及表、頌等作裝飾文字的則是康熙時期的創(chuàng)作。
掌握住明、清兩代款識的規(guī)律
根據(jù)款識以定瓷器之新舊真?zhèn)?,是鑒別工作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因為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、清兩代瓷器居多,而明、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,并且各有其特征。只以明代款識而論,就有所謂“永樂款少,宣德款多,成化款肥,弘治款秀,正德款恭,嘉靖款雜”一類的說法。因此研究各代款識,要注意其筆法,如橫、豎、撇、捺、勾、挑、點、肩等八筆的特征,都須認真加以領會和對比,以有助于識別真?zhèn)巍S捎诿總€人的書法不同,寫官窯款的字體又經過選擇,具有一定的水平,因而寫仿款的人勢必謹慎地摹仿,惟恐有不似之處。既然過于謹慎,就難免失于局促,筆法也不容易自然生動。這種破綻,只有多結合實物反復印證方能看出。
翹翅:指釉面開裂,收縮,邊緣向外翹起,如鳥翅.古陶瓷特征,常出現(xiàn)唐以前的陶瓷上。難仿。38、開芒片:指出水后,釉面重新開裂,裂片翹起,手撫如觸芒。個把月后,又自行關閉,如平面。復置水中數(shù)年,再拿出,又會開芒片。以臨汝瓷,冰瓷為。39、活芒片:開芒片后,片隙里進了臟物,則謂死芒片,不會再開閉?;蠲⑵歉蓛舻?再經水泡,可重新開閉的。40、探底:砂紙磨底足,探知胎色﹑胎質﹑老化﹑火工等情況。
急干片:古瓷出水后,沒有慢慢涼干,便遭風吹日曬,不該開片的瓷器,也會開片,但因是同時急干片,故片紋色彩一致。收縮縫小,以區(qū)別其它開片形式。有仿,但太不象。42、魚籽紋,形如魚籽的裂片,片較小,間隙大,色黑,古瓷特征,難仿。43、龜裂紋:如龜殼的裂片,大片。古瓷龜裂紋片縫大,色黑。以汝瓷為顯著??p色是窯后形成的。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。目前仿出,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。無著作論及。近面世后出的,多無色,與現(xiàn)代仿品差別不大。44、脫衣傷:瓷器長期受腐,釉面全部脫光。脫衣傷,常有發(fā)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,容易鑒定。
陳酸斑: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,而形成的斑,斑痕深入胎骨,坑洼明顯,坑洼邊緣有銳角。而仿品的酸咬斑,是急拿,有模糊感.并只是表面。46、陽光斑:老黃色,微紅。是經十年以上,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,日照形成的斑。其斑點可透瓷面。內外一致.破碎觀胎,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。47、針狀芒硝:出土瓷,不洗不動,陰干,一月后,會生成針狀芒硝,唐之前陶瓷為顯。48、烘酒香:酒器,水濕之,文火烘之,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,陶器為。49、寶光:五前的古瓷,若沒經日曬,水燙,火烤,或悶熱天,或大霧天,可見古瓷四周散發(fā)白光,大而圓,區(qū)別于朦朧光。發(fā)光大時,隔布,隔紙,都可見。因其神奇,故前輩稱為寶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