仿品胎質、釉質過細
在仿造古瓷時的當時社會生產力,生產手段等,都比當時的真品生產時的時代要進步,而仿造者又怕做得不精,不細,不真,所以在仿造時的用胎釉料加工都是充分利用了當代的生產技術條件,故而往往在精細程度上做得會更加細致,有過之而不及。
如果有經常去景德鎮(zhèn)瓷都拜訪過那里面的制瓷師傅,了解新瓷作舊的手法,或者有經常到瓷都的老城區(qū)那些建筑工地上撿一些作舊的瓷碎片,那么辨別真?zhèn)蔚难劾锞蜁粩嗵岣吡?,當然,真正要提高辨別水平還是得多接觸真品,多看真品,且了解到每個時代的文化特點,總之,仿古瓷器目前都是現代人的所為,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帶有一些現代人的工藝痕跡。
仿古:仿古代陶瓷生產,早出現于元代。如元代仿宋代鈞窯,南北方瓷區(qū)都有生產。再如元代霍縣窯仿宋代定窯,亦屬仿古。但從歷史發(fā)展角度看,元代的仿古也可看作是對前朝陶瓷生產的繼承和發(fā)展。而明、清時期的景德鎮(zhèn)的仿古陶瓷生產,才是真正的仿古,它主要是仿歷史上的諸大名窯產品。如永樂時仿哥窯;成化時仿汝窯;清雍正、乾隆時仿官窯、鈞窯產品等等。這些仿品都仿得很成功,但大多署本朝款識,也有不署款的。此外,尚有明代仿明代、清代仿明代、清代仿清代的產品。如成化有仿宣德產品的;嘉靖、萬歷有仿成化產品的;天啟、崇禎有仿宣德、弘治、正德、嘉靖、隆慶產品的;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有仿永樂、宣德、成化、正德、嘉靖產品的;清晚期又有仿康、雍、乾產品的等等。這些仿品大多署所仿朝代款識,也有少數署本朝款識的。
浸。為了模仿文物在墓中埋了多年而形成的土銹,作偽者常采用將陶瓷在泥土中浸埋的方法,使其產生與出土文物類似的效果。鑒定這類偽品的方法是仔細觀察其土銹。如仿造的唐三彩很多,其造型多為大件的俑和馬,用土浸方法作偽的也很多。但墓中出土的真物,其土銹呈粉狀往下掉,假的則整塊地往下掉。而且真者其土銹較為牢固,不易碰掉;假的則一碰即掉。當代有些作偽者使用現代化化學粘合劑(如乳膠等)粘土銹,表面很像,但用刀具一刮,便知真?zhèn)巍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