蠅類屬完全變態(tài)昆蟲,生活史主要經歷卵、幼蟲(共3齡)、蛹、成蟲4種蟲態(tài)。大多數(shù)蠅類是卵生,但是也有少數(shù)種類例外,例如有些種類的麻蠅和一些家蠅科的種類胎生,直接產幼蟲,舍蠅和蛹蠅組的種類產成熟的幼蟲,幼蟲產出后很快就會進入蛹期。家蠅以人類食品及廢棄物為食,并以此傳播各種疾病。除家蠅之外,還有許多種類的蒼蠅也適于生活在人類的居住環(huán)境中,在這些環(huán)境中它們同樣會導致類似的問題在眼疾擴散中,通常認為與家蠅有很大關系。腸胃傳染病的傳播與麗蠅及其他蒼蠅有很大聯(lián)系。
.幼蟲習性
蠅類的幼蟲生長在其可以攝取營養(yǎng)物質的孳生物中,由于生活習性的不同,不同孳生物中生存的蠅類也不同。例如在人糞中麻蠅多;在畜糞中則以舍蠅為主;在腐敗植物中以腐蠅為主;而在垃圾中,因垃圾成分各異而有不同的蠅種。一些寄生性生活的蠅類幼蟲多寄生于牛、羊馬等動物的不同組織器官,成熟時離開寄主。
蠅類的幼蟲都有各自固定的食性,當適應其生長發(fā)育的營養(yǎng)物質種類多時,其數(shù)量也就多。每種蠅類的幼蟲有其適合生存的溫度區(qū)間,過低或過高的環(huán)境溫度均會影響其生長發(fā)育甚至導致死亡。濕度對于蠅
類幼蟲生存也是重要的因素之 般蠅類的幼蟲喜歡在較濕潤的環(huán)
境中生長,如果孳生地或營養(yǎng)物質較干燥,則幼蟲的存活率會明顯降低。
蚊類的生活史有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蚊4個時期,屬于完全變態(tài)昆蟲。蚊蟲交配主要是在飛舞的過程中完成的。黃昏時,雄蚊常在屋檐下或樹梢間成群飛舞,雌蚊聽到聲音就會被吸引而飛人,與雄蚊合抱飛出,完成交配。一般雌蚊一生只能交配一次,但是完成交配后卻能終生產卵。雌蚊吸血,促進卵巢發(fā)育;雄蚊一般不吸血,僅食植物汁液、花蜜等待卵發(fā)育成熟后,雌蚊就會尋找適宜的孳生地產卵。雌蚊多在水中產卵,如果溫濕度適宜,卵在1~2天內就可孵化為1齡幼蟲。雌蚊產卵后需要再次吸血,然后才能再產卵,一直重復這個過程直到死亡。蚊類幼蟲分為4齡,4齡過后化蛹,蛹期一般為1~2天,成蚊在蛹中發(fā)育成熟后即可羽化。羽化后的成蚊在水面上暫時停留,待翅伸展開后就可飛行。
攝食與吸血習性
為了繁殖和不斷補充生命活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,成蚊攝食補充營養(yǎng)物質。蚊類中雌蚊一般都吸血,也會取食一些植物汁液、花蜜等雄蚊僅以植物汁液、花蜜等為食,一般不吸血。吸血蚊類如果不吸血僅取食蜂蜜、糖類等,一般不能產卵,但也可存活數(shù)周。蚊蟲雌性多數(shù)都具有嗜血性,吸血活動開始多為人、動物身體上散發(fā)出來的氣味所吸引吸血蚊對血源有明顯的選擇性和適應性,可分為嗜動物血型、嗜人血型以及兼嗜人和動物血型。一般羽化后大約一天的雌蚊就開始吸血,但每次吸血時間因蚊種不同而有差異。如中華按蚊吸人血3min,而吸牛血4~5min;三帶喙庫蚊吸人血需2~3min,吸牛血3~7min。此外,光照、濕度、溫度對吸血活動的影響也很大。在晚上蚊類吸血活動頻繁適宜濕度為70%~80%;適宜溫度為26~35℃,溫度低于15℃時蚊類不吸血,40℃時活動減弱,甚至致死!
分布在中國的鼠類多達100余種,從形態(tài)到生活習性相互差別很大居民區(qū)、森林、草原、農田、荒漠等均有鼠類棲息。不過,在居民區(qū)里典型的家棲性鼠類只有3種,即褐家鼠、小家鼠和黃胸鼠,此外,偶爾進入居民區(qū)的多為體型較小的野鼠和屬于食蟲目的小型獸類。根據(jù)目前情況,由有害生物防制員負責治理的,主要是居民區(qū)及其周圍的鼠類尤以家鼠為。故下面以家鼠為代表,簡單介紹其主要習性。
為了安全,鼠類多在夜間活動,在傍晚和黎明前各有一次活動高峰
在一些無人的環(huán)境里,家鼠白天也外出活動。為了安全,其活動多沿墻根壁角或家具邊,有比較固定的路線,常常形成明顯的鼠道,呈光亮的深灰或黑色。野鼠中多數(shù)種類也在夜間活動,但一些棲息在草原或荒漠等地區(qū)的一些種類則夜伏晝出。有的野鼠有光滑的鼠道,但多數(shù)鼠種的鼠道不明顯
通常,家鼠的活動范圍多在一幢或幾幢相鄰的建筑物內,當密度過高,或生存條件惡化,或感到威脅時可向周圍擴展。其活動能力甚強可沿水平的電纜或樹枝行走,從粗糙的墻面向上攀登。褐家鼠和黃胸鼠在平地上可跳高約1m、跳遠1.2m,可從15m的高處跳下而不受傷害,可游泳800m,并能潛過水閘,通過便器彎管,小家鼠活動能力較差,活動范圍小,但可鉆過0.8cm的孔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