柱墩石名字起源:承柱的柱基石;柱下的基礎。墨子書中記載:“山云蒸,柱礎潤”?!爸A”一詞早便來源于此。早的柱子應是直接“種”于地下,但為了防止柱子的移動下沉,便在柱腳的部位放置一塊大石頭,使柱身的承載重量能均勻分布于較大面積上,減輕柱身承受力后來,人們發(fā)現埋在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濕腐爛,所以便把石塊提升至地面上,可免除椎礎的腐蝕或碰損。人們將柱子底下承受壓力的部分叫“礎”,而在礎與柱子的之間常有“躓”的放置,以隔斷毛細現象向柱子滲入的濕氣,并且能于損壞時隨時抽換。但我們一般所通稱的“石柱礅”即包括以上兩者。
一般從柱墩石上都能直接體現出住宅主人的身份與品位,其農村柱墩石柱礎浮雕內容除了常用的蝠鹿鶴(寓意福祿壽喜)、梅蘭竹菊四君子、松鶴延年等圖案外,還往往離不開渡船、河水、水鳥等相關內容,亦有反映農耕漁獵的生活生產場景。由以上紋飾內容可以看出,柱礎石浮雕圖案多為當時百姓喜聞樂見的內容題材,主要描繪日常百姓生活,寓意美好吉祥,具有傳統(tǒng)吉祥文化的象征意義。這些富有生活氣息的浮雕,一方面烘托了北五省會館室內的空間氛圍,起到裝飾美化環(huán)境的作用;另一方面又展現了當時南來北往的商人期盼生意興隆、財源廣進,表達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及情感的寄托。石柱礎的強大生命力,源于它原本是一個結構構件,后來又演化成一種藝術。形式,一種依賴于結構功能的藝術形式。
石雕柱礎石是我國建筑石構件的一種,又稱作柱礎石,柱腳石,石柱墩,是承受屋柱壓力的奠基石,在傳統(tǒng)磚木結構建筑中用以負荷和防潮,對防止建筑物塌陷有著的作用。常見的造型有圓形,方形,空心,六棱,八棱,鼓形等樣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