鑒定錢幣,要多方面認(rèn)真分析研究。從時間上考慮,偽品多仿制時代久遠的古幣,且越古的品種越具有誘惑力,例如,空首布出土不多,國內(nèi)外市場價格昂貴,所以偽品也多。還有圓足布及在圓足布基礎(chǔ)上發(fā)展而成的三孔布更為,所以偽品眾多;從鑄造及存世量上考慮,仿制珍貴稀有的古錢幣,例如,王莽時期的金錯刀,錢上鑄“一刀平五千”字樣,其中“一刀”二字用黃金錯成,偽品中“一刀”二字通常凸出,有銅質(zhì),也有用金粉描成。五代十國時的開平通寶,天成元寶,清代的祺祥通寶等都極為珍貴,偽品也極多;從錢幣的形狀選擇,仿制一些形制特殊的錢幣。例如,普通錢背加星,月紋。或把兩枚普通錯背磨薄粘合起來,成為合背錢。總之將普通的面貌改變成特別品種,以迎合錢幣愛好者的獵奇心理。
魏晉南北朝錢幣風(fēng)格。
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種類較多,在錢文上已打破了銖兩相稱的習(xí)慣,出現(xiàn)了一些國號錢、年號錢及古語錢,如“豐貨”、“漢興”、“涼造新泉”、“大夏真興”、“永光”、“景和”、“天清豐樂”等等。這一類錢由于奇貨可居,偽造也多。“豐貨”錢的鑄工較差,但文字蒼勁古拙,偽品則貌似而神異,真?zhèn)我讓φ?。“漢興”、“永光”、“景和”的直徑在1.55至1.7厘米之間,“涼造新泉”、“天清豐樂”的直徑在2至2.2厘米之間,“大夏真興”的直徑在2.2至2.3厘米之間,若發(fā)現(xiàn)直徑大于此者,基本上都是偽錢?!皾h興”有直接橫讀兩種,文字亦有篆隸之分?!坝拦狻薄ⅰ熬昂汀睒O為少見,解放以來未見有新的出土,且錢小穿大,容易破損毀滅,故現(xiàn)存精美完好者;兩者以“永光”尤為難得,偽造者常以六朝五銖改制,但形制、文字面目皆非。“涼造新泉”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風(fēng)格,可惜筆畫間常殘留流銅,錢文不甚清晰。若發(fā)現(xiàn)特別清晰規(guī)整的“涼造新泉”,倒要細(xì)心觀察,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。北魏“太和五銖”以生坑為多,而偽品則多數(shù)做成熟坑(這非說凡熟坑的太和五銖都是偽品)。凡是傳世流行的古錢,不論是攜帶或收藏,都是用繩索穿起來的,經(jīng)過長時間的摩擦,錢的兩面都一平如鏡,若是人為的熟舊,往往字口輪廓磨塌,文字失去精神。
元代錢幣風(fēng)格。元代通行紙鈔,早期錢幣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寶外,鑄額均少。有些年號僅有廟宇錢傳世,這種廟宇小錢不作貨幣行用,舊稱供養(yǎng)錢。元末的至正權(quán)鈔幣值愈大(即錢形愈大),面背錯范沒有對準(zhǔn)所致,造成文字和輪廓都傾于一邊的現(xiàn)象,但出于自然,無造作氣。其背文筆畫較繁,含糊不清者居多,偽造者常用真錢翻鑄,由于翻造不精,背文模糊,與真者大相徑庭。也有一種偽品雖刻意摹仿,背文特別清晰,同樣失去原錢雄渾自然的風(fēng)貌。歷朝鑄錢除特使情況外,鑄量以千、萬貫計,必然是熟練工人才能勝任,他們按工序放手操作,不若作偽者肆意模仿,顧此失彼,弄巧成拙。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軍的錢幣如天啟、天定、天佑、龍鳳等,不僅書體,鑄造亦精。大義通寶的鑄工不及以上四種,故有“精天定,濫大義”之稱。大義通寶偶而也有精美者,但為數(shù)極少。以上五種都有偽品,其中多的要推天啟和龍鳳。有一種天啟通寶偽錢是取天定通寶改“定”作“啟” 而成,偽劣品的“天”、“通”、“寶”三字與“啟”字有明顯的不協(xié)調(diào)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