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字畫鑒定公司
那么鑒定家這種朦朧的意識究竟是什么呢?我以為那就是“眼的印象”,即鑒定家在接觸到一件古書畫作品時,頃刻之間所作出的綜合判斷。人的大腦是一架活的電子計算機,平時不斷儲存信息資料,一旦需要,就會輸出有關的信息資料,以提供選擇和分析,迅速作出初步的判斷。如,在書畫鑒定中,忽然碰到一件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的作品,鑒定家的大腦在頃刻之間,就會把自己過去所看到過的文徵明作品的真跡和偽品,他的印章和款識,筆法特點和習慣,甚至其師友、子侄、門生的作品樣式,及有關的紙或絹的陳舊狀況等,都會在一閃念間涌現出來,和眼前的這幅文徵明作品進行比較分析,作出初步判斷,也就是形成了“眼印象”。由于人腦在快速提供信息資料時,其圖像是模糊的,甚至是一種潛意識,因之“眼印象”的初步判斷是感性的、不穩(wěn)定的,而且隨著進一步的觀察會很快地消失。所以“眼印象”具有朦朧性特征,如煙如霧,飄忽不定,似有若無,難以捉摸,很像是一股“氣”。其實這股“氣”不是別的,正是被鑒定對象的某些本質特征在鑒定家頭腦中的顯現和浮動?!巴麣狻本褪亲儫o意識為有意識地去捕捉住這“眼印象”。如果我們從認識過程的這一角度來理解“望氣”,那么它既有感性認識也有理性認識的成分在內,因此“望氣”作為傳統鑒定經驗的方法之一,是有可取之處而值得加以研究的。
哪里可以鑒定字畫
印章有兩類,除了收藏印章之外,還有一種是書畫作者自己的印章。通過這種多種印章來作決定。鑒別的主要依據是作家的印章,作家的印章真,說明了書畫的可靠性,它親切地在為自己的書畫服務。收藏印章真,通過了流傳的來證實書畫的可靠性,一重,兩重,書畫本身的真實性,就穩(wěn)如泰山了。
從裝裱形式來辨別書畫的真?zhèn)?br/>
北京字畫鑒定機構
歷代帝王的年號在開始或終結時,常常都不是整年整月,而是相互交叉的。某個皇帝死了,又換了個新皇帝,有的就改了元,即換了年號,也有些當年并沒有改元,依然沿用舊的年號。例如: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,是萬歷四十八年(1620)七月死的,八月朱常洛(光宗)做了皇帝,改元泰昌,僅一個月就死了,九月朱由校(熹宗)做了皇帝后就沒有改元,直到下一年(1621)才改元為天啟。我們從某些書籍上看,萬歷只有47年,泰昌僅有一個月也被算成一年。又如:朱由檢(毅宗)是崇禎十七年(1644)三月死的,但有的書籍上把這一年算作清代順治元年。
我們在書畫的落款上,如果看到寫為萬歷四十八年庚申春日或夏日,均是符合邏輯的,如果寫為萬歷四十八年臘月,則不符合邏輯,是有問題的。如果落泰昌年號的款,寫成泰昌元年庚申春日或夏日,也可以肯定是有問題的。崇禎年號的書畫款,如果寫為崇禎十七年春日,同樣是符合邏輯的,例如:楊鉉《臨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》卷的款寫為:"摹宋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圖,時崇禎十七年春月也。"這是無可懷疑的。有些人如果不了解這種歷史過程,以為崇禎只有16年,就可能將這件作品否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