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、甜水貨: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,水質(zhì)不酸,不堿,不苦,謂之甜水,養(yǎng)瓷,其出土時,如新。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觀點,去觀摩,考慮,才能找出古瓷鑒定的依據(jù)。
53、爛坑:幾前就被開啟過的,其內(nèi)有機物體已無法辨認的。其內(nèi)一般只存有陶瓷器,少數(shù)小件雜項、爛坑所出的瓷器曰“爛坑貨”、爛坑貨的特征比較明顯,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種,其關聯(lián)詞匯量也多。如:土沁、樹根斑、草根須、黃水斑、臭干黑、土香氣、臟氣、陳酸斑、水流痕、水銀沁、玻璃膠、脫落斑、浮蠟、蠟、吐筋線、陳附跡、蟹爪紋等。
54、干坑:是指沒有被水浸的,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,其所出之物曰“干坑貨”,又曰“北邊貨”,其特征又是一番話。干坑瓷的破泡里, 鉆入的是黃水斑. 而爛坑瓷的破泡里, 鉆入的是臭干黑.
55、水坑:其對應干坑,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,其所出物曰“水坑貨”。這種行話,是用于判別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。
56、瓜籽片:與魚籽紋、碎米紋、龜裂紋相關聯(lián),表示開片的大小如瓜籽,汝窯天青釉中常見,現(xiàn)在的仿品也相似,但有別,古瓷片縫大,可以看出是相繼千來,陸續(xù)開片的,而新品,是人為控制,一起開片的,古瓷的縫色是多種多樣的,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。加之,再運用其它的鑒定依據(jù),就不難辨認了。孤證,容易發(fā)錯。
57、碎米紋:裂片大于魚子紋,而小于瓜籽片。有仿,也是縫色有差異。另,碎米紋又與瓷器的品種有關聯(lián),如它常出現(xiàn)在白汝瓷上,若出現(xiàn)在天青汝、官、哥,則就錯了。
87、變色青花:清三代以前的青花,大多會隨著光照不同、角度不同而顏色變化。另外也與日照長久、日照與否有的關聯(lián),日照越長色越深,避光越久色越淡。并可逆轉(zhuǎn)。這些特征,青花瓷越古越明顯。若要確實體會感悟此特征,是需費時日的。常人是難以理解的,無機的青花瓷怎能變色。但幾代人,探索檢驗,證實這一點,也是鑒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據(jù)。不管有無人認同,這是客觀存在的。為了傳承,故在此多言一句。另,變色青花還有另外一種含義,即是指萬歷、天啟年間流行的一種青花發(fā)色。它是由綠到藍,由藍到綠的變化,是窯里燒成的。在同一瓷器上,同一筆劃中會出現(xiàn)不同的色彩,角度光源不同,而感受的顏色也不同,但只是綠色與藍色的互換。
又叫欠火工。
因欠火,會使瓷器相應地出現(xiàn)差異,如色彩,硬度,瓷聲等方面。
常有人將次火瓷當仿品判斷。
另有工藝設計的低溫瓷,也會如次火瓷。
例如黃土胎的北宋哥窯,若是溫度高了就變成灰胎了,也就失去黃土胎的神韻了。
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見到的。
其自身半生不熟的,易損。
如遇殘器,一看斷口就明白次火了。
四字決:看 聽 比 試
看 就是要將瓷器上下內(nèi)外細細觀察一遍。一看瓷器釉面是否光潔潤滑,有無擦傷、小孔、黑點和氣泡;二看形狀是否規(guī)整,有無變形;三看畫面有無損缺;四看底部是否平整,須放置平穩(wěn),無毛刺。
聽 就是聽輕輕彈叩瓷器時發(fā)出的聲音。如聲音清脆、悅耳,則說明瓷胎細致密實,無裂損,在高溫燒成時,瓷化完全。如聲音喑啞,就可斷定瓷胎有裂損,或者瓷化不完全,這類瓷器經(jīng)冷熱變化,易開裂。
比 就是比較。對配套瓷器,要比較各配件,看其造型及畫面裝飾是否協(xié)調(diào)一致。尤其是成套的青花或青花玲瓏瓷,因為青花呈色隨燒成溫度不同而發(fā)生變化,所以同是青花瓷,顏色有深有淺,一套幾件乃至數(shù)十件的成套冷瓷器,如各件青花呈色有明顯差異,這套瓷器就大為遜色了。
試 就是試蓋、試裝、試驗。有的瓷器帶蓋子,有的瓷器由幾個元件組合而成,在挑選瓷器時,別忘了將蓋子試蓋一下,將元件試組裝一下,看看是否合適。另外,有的瓷器具有特殊功能,如滴水觀音,能自動滴水;九龍公道杯,酒斟滿到某一位置,會全部漏光。所以要試驗一下,看其功能是否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