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代鈞瓷一般較為粗糙,胎骨厚重,釉厚欠勻、色暗而多棕眼,釉法堆積如蠟淚。不論造型還是釉色都根本無法和宋鈞官窯相比,也無法和宋代民窯相比,藝術品位不能同日而語。但在仿鈞過程中,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窯口。這些大規(guī)模的仿鈞活動從元至清,一直都在進行,沒有中斷。入明之后,因為生活需要,生活日用瓷器的鈞瓷燒造得以逐漸恢復,但作為觀賞瓷卻沒有復蘇。
鈞瓷窯變藝術在于銅紅釉的創(chuàng)燒成功,得以把釉在高溫下的流動痕跡惟妙惟肖地顯示出來,出現具有特殊美感和藝術情趣的瑰麗色釉。青者若藍天;月白勝美玉;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,或似怒放的玫瑰;紅者或如盛開的牡丹,或肖深紅的海棠;藍紫相間,如蔚藍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,絢麗多姿;紫紅相映,如瑩潤的瑪瑙,凝厚深沉。鈞瓷的這種窯變藝術改變了歷代青瓷那種一覽無余的玻璃質感,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、藝術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為一體,創(chuàng)造出五彩斑斕且具有特風格的藝術。
冰片紋也叫“開甲”,即在釉面上出現像冰片一樣不規(guī)則的裂紋。釉面開裂,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種致命的缺陷,而它有幸出現于美術瓷上,卻是一種藝術美。鈞窯器釉面開裂,增加了的開片裝飾,襯托得器物古雅有趣。釉面開裂的原因是釉內過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脹系數不同,出窯后冷卻時出現開裂。
釉面色彩變化豐富,五彩滲透。一件瓷器釉面上同時出現多種復雜的色彩,很難用語言來形容,可謂紫中藏青、青中透紅、紅中寓白、白里泛藍、藍中有綠,各種色彩交織在一起,變化萬千。富于變化,是藝術審美的基本要素之一,鈞瓷也不例外。
釉質有玉的溫潤感、光澤柔和,不同于一般瓷釉賊亮的浮光,而是一種乳光,這種乳光使鈞釉的光澤如瑪瑙一般,似玉非玉勝似玉,有一種溫潤優(yōu)雅的質地美感。釉質純凈的窯變單色釉,如天藍、天青、月白、豆綠等,色純而不雜。釉具有前述厚,潤活的特點,釉面往往有開片紋路,欣賞起來有純凈的美感。
釉面顏色。例如紅色就要鮮艷好看,或如雞血,或如海棠,不能發(fā)烏。釉面缺少變化色又不正的鈞瓷就太一般了。嬌艷的釉色明快點,老辣的釉色深沉點,都是鈞瓷到位的顏色。厚有兩種含義,一種是釉質厚實,乳濁度高,不露底;二是指釉層較厚,不淺薄。厚是鈞釉的基本的特征,釉厚更利于鈞瓷的窯變。鈞瓷之所以大氣、凝重、耐看、釉厚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因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