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良渚玉器相比,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,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。典型器有玉龍、玉獸形飾、玉箍形器等。紅山文化琢玉技藝大的特點是,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,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,寥寥數(shù)刀,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,十分傳神?!吧袼啤笔羌t山古玉大的特色。紅山古玉,不以大取勝,而以精巧見長。
璋
古玉器名。古代朝聘、祭祀、喪葬、發(fā)兵用以表示瑞信。形如圭之一半,上端是一道斜邊,下端平直。形制大小、厚薄、長短因所事不同而異。有大璋、中璋、邊璋、牙璋等區(qū)別。瑞信用大璋,通身施紋。祭大山川用中璋,十分之七施紋。祭中山川用邊璋,施一半紋、發(fā)兵用牙璋,首似刀而無刃。商代有石璋出土,戰(zhàn)國時玉璋才盛行。
玉器紋飾
玉器上的紋飾豐富多樣,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。
折線紋:陰刻直線,折回,主要作為動物身上的裝飾。
重環(huán)紋:以兩條陰線琢出環(huán)紋,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。
對角方格紋:以雙陰線琢刻方格,相鄰兩格對角線相連,等距連續(xù)排列,主要飾于龍及其他動物之身。
雙連弦紋:以單陰線琢刻的人字形連弧短線,飾于龍身及首角上。
三角紋:以陰線琢刻出三角,多見于龍身,玉璜及器物柄部。
獸角紋:主要是龍角、牛角和羊角三種。
臣字眼:似古文“臣”字,故名。飾于鳥獸之眼,動物裝飾中常見。
蘑菇形角:先秦玉器的龍紋,龍角有一圓球狀裝飾,似未開的蘑菇,故名。
獸面紋:玉器上的獸面紋有龍、牛、羊等,也有未知的動物、紋飾多采用陰刻線或擠壓法琢出的直線及折線構(gòu)成。
螭紋: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,卷尾,螭屈,螭紋流行于春秋戰(zhàn)國的玉器上,至宋代頭部結(jié)構(gòu)變化,嘴部較方、細(xì)長,眼較大,細(xì)身,肥臀,明清仍見有。
龍紋:龍紋是歷代玉器的主要紋飾之一,早見于紅山文化。一般為蛇身,或素身,或飾有鱗紋,有的有足,有的無足。
鳥紋:一般羽毛多為陰刻細(xì)長線,鳥尾有孔雀尾或卷草式,眼部表現(xiàn)有臣子形、三角眼及單鳳眼等。
云紋:玉器上的云紋形式很多,有單岐云,由云頭、云尾兩部分組成;有雙岐云,云頭部分分叉;有三岐云,云頭部分分為三朵小卷云;還有靈芝云等。
谷紋:為圓形凸起的小谷粒,有的呈螺旋狀,是歷代玉器的主要輔紋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