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朝滅亡之后,袁世凱出任大。民國建立后,財政幾乎有出無入,財政十分嚴重。北洋鑒于當時鑄幣、十分復雜,流通的中外在百 種以上,規(guī)格不一,流通混亂,折算繁瑣,民眾積怨,同時也想借助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,便決定鑄發(fā)國幣。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(tǒng)治地位,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,“袁大頭”由此而來
袁大頭銀元包括四種規(guī)格,分別是壹圓、中圓(五角)、貳角、壹角,民國三年、八年、九年、十年均有鑄造。其中,民國三年、九年、十年的壹圓較為常見,民國八年的則較少。
而民國三年的袁大頭銀元中,袁世凱“簽字版”尤為珍貴,包括天津造幣廠試鑄的制版人的英文簽字版,以及袁世凱的左側面像后頸部位的簽字版。由于簽字版未曾正式流通使用,所以存世不多
中華民國剛剛成立的時候,民間使用的錢幣是不統(tǒng)一的,常常銀幣、銅幣、票都是混合使用。后來在民國三年,北洋軍閥為袁世凱鑄造頭像錢幣。這枚錢幣就是我們所說的,民國三年袁大頭銅幣。它主要是以袁世凱的頭像作為主圖案的,其中有四個面值,頭像的上方還有“中華民國三年”,背面的圖案是漢字面值加上環(huán)嘉禾紋飾。民國三年袁大頭被定為中華民國國幣,因此在錢幣歷史上,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
正面鐫袁世凱側面頭像及發(fā)行年號,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。《國幣條例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“袁大頭”壹圓銀幣,后在南京、廣東、武昌等造幣廠陸續(xù)鑄造。當時錢幣的換算關系和現(xiàn)在一樣,以十進位,1元等于十角,一角等于十分,一分等于十厘。由于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(guī)整,圖案新穎,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,容易識別,因此,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,并很快在全國的范圍內流通。因袁大頭壹圓銀型劃一,成色、重量有嚴格規(guī)定,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,在國內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,成為流通領域的主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