讀幼兒園的時候,偶爾鬧情緒賴皮不去。強迫硬逼著去,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。通常會問清楚為什么不去的原因,如果真的是身體不舒服就答應(yīng)不去。如果鬧脾氣,就讓脾氣發(fā)泄出來,然后仍舊送去學校。
手機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都很直觀,以至于一些人忽視了手機帶來的危害。有些人看似是在玩手機、玩電腦,實際上是被手機和電腦控制了,根本停不下來,什么事都不如玩手機、玩電腦重要。長時間玩手機影響視力、睡眠、精神狀態(tài),影響學生的學習。
作為家長,與其在埋怨、責備中把家庭氣氛搞的恐怖不適,倒不如坐下來,仔細分析孩子的問題所在,因“子”施教。,從理解、關(guān)注、鼓勵等方面入手,引導孩子建立良好情緒、主動與別人交往、進行自我肯定,減輕孩子內(nèi)心的不適,讓孩子學習的狀態(tài)自然、輕松,引導注意力正常表現(xiàn)。
孩子在情緒低落的時候,父母可以用發(fā)問的方式跟孩子互動。比如:寶貝,媽媽今天看到你不開心了,發(fā)生什么?可以跟媽媽說說嗎?帶著這樣的同理心,感受到孩子的情緒,同時用接受的方式跟孩子互動。如果孩子在這個時候,不太愿意說話,父母可以選擇靜靜的等候,不要著急,陪伴在孩子身邊。讓孩子感受到,無論他是怎么樣的情緒狀態(tài),有父母的陪伴,會給孩子一份鼓舞和力量。
很多父母跟孩子互動的過程中,還沒有開始說話,孩子基本就不愿意再聽。當父母不知道孩子當時的需求是什么?總是一味的表達自己所想的,孩子基本不會繼續(xù)溝通下去,從而形成無效的溝通。父母在對孩子說話的過程中,要感受到孩子的情緒,感受孩子內(nèi)心真實的想法,從而理解自己的孩子。青春期的孩子內(nèi)心是非常需要被理解的,當孩子內(nèi)心被父母理解,才愿意真正的打開心,把內(nèi)心的情緒和需求表達出來。
我們要了解青春期的孩子處在這個時間段,從生理到心理都會有很大的改變和轉(zhuǎn)化,在這樣的年齡時期,父母要了解孩子性格和生理的變化,時刻對孩子帶著敏銳的覺知力,孩子的每一個行為和舉止,每一句話的表達,每一次情緒的變化,都要時刻保持覺知。俗話說:知子莫若父,其實做父母是非常了解自己的孩子,但是工作的忙碌,自己疏忽,導致對孩子情感和需求的忽略,從而形成教育的斷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