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國傳統(tǒng)的民族文化里,宗祠文化是一項不可蔑視的姓氏宗族文化,由于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傳宗接代思想的根深蒂固,中華民族就產(chǎn)生了姓氏文化,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姓氏文化都沒有像中國這樣延續(xù)數(shù)千年來都沒有間斷,雖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,破四舊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其發(fā)展甚至受到嚴重批判,但作為一種宗族文化,一種植根于百姓骨髓的傳統(tǒng),還是迅速地在中國大地蔓延生息,香火不斷,具象的一面,即是宗祠文化。 宗祠,習慣上多被稱為家廟、祠堂,是供奉祖先神主(即俗稱的牌位)、宗族祭祀祖先的場所,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征。
祠堂是地方經(jīng)濟發(fā)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。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,祠堂是“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”。作為中國民間保存好的一種古建筑群體,祠堂留給后人許多珍貴的歷史、文化研究價值。
祠堂里是祖先神靈聚居的地方,供設(shè)著祖先的神主,祭祀顯祖就是祠堂主要的功能。每逢春秋祭祀,全族聚會,齊集祠堂,由族長或宗主主持,作禮設(shè)祭。清明掃墓,先到祠堂,祭神主,然后分別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掃。通過祠堂祭祀,使族人常瞻仰先祖儀容,喚起家族團結(jié)。依靠血緣關(guān)系的紐帶,維護和鞏固家族權(quán)利和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