察蟲殘留物
同上,也會有昆蟲的殘留物落于古玉的縫隙之中。
古玉“八察”之法不可片面使用,綜合運用、謹慎觀察,才能讓造假仿古之玉無所遁形。
雅賞 雅評
古玉深埋地下,受到周圍環(huán)境的影響,表面結構水逸失,天長地久,生“熟”的視覺效果。
石之?美者,謂之玉”,玉,之所以區(qū)別于石,是因為:玉之美,而非玉之白!
老玩家都會有一個感覺:往往質(zhì)地特好的籽玉,很難達到白的標準,而,色極白的籽玉:往往質(zhì)地又會顯疏松,有干澀之感。
“熟”玉之色,應是有油脂光澤的暖白色調(diào),這種色調(diào),是一種精光內(nèi)蘊之感,不是極白,卻又比極白,更讓人感覺心情靜謐,似乎玉與人可以由此而融為一體。
熟態(tài),是一種視覺效果,主要是光線的漫反射作用,圓熟喜人,不生硬刺眼。
古玉收藏不能只重材質(zhì)
玩古玉若首重玉材,則會禁錮視野,狹隘心胸,不得其樂。
中國上下五千年,古玉形態(tài)各不同。簡言之,應該是:“文化期重沁,商周重線,戰(zhàn)漢重型,唐宋元重題材,明清重玉質(zhì)”。
文化期的古玉大多型制簡單,素面無紋,此期古玉美的是沁,幾千年大自然造化之精華盡在其中;商周古玉,線條優(yōu)美,藝技天成,根根撩撥心弦;戰(zhàn)漢古玉張揚霸氣,匠心運,此期古玉值得玩味的是型;唐至元期間,題材千姿百態(tài),或樂聲陣陣,或舞姿翩翩,或秋山春水,或鶴鹿同春,人文自然盡收眼底;明清古玉講求實用,題材廣泛,工藝繁縟,雖有視覺沖擊,若玉質(zhì)不爽,則玩之敗興。
古玉真?zhèn)尾粌H僅看工
因為你眼里的“機器工”很可能就是誤導你的錯覺??梢哉f,誰都沒見過古人治玉用的是什么樣的工具。古人與古人在信息流通不暢的年代使用的工具未必一樣。
“漢八刀”的犀利,“雙鉤碾”的婉轉流暢一點不遜色今天的機器。良渚玉琮的鉆孔技術可以說讓現(xiàn)代的鉆孔工具汗顏。
你可以懷疑你的知識與經(jīng)驗,但你不要去懷疑古人的能耐。什么U型是新工,V型是老工,如果以此“斷言”真假,這本身就是在“扯淡”。古玉鑒定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不可靠的就是“以工斷玉”。
鑒別真?zhèn)我陀^客觀再客觀
任何主觀推測都是我們判定古玉標準的大敵。出土古玉上沒有的形制,我們不能說假;出土古玉沒有的工藝,我們不能說假;出土古玉沒有的題材我們不能說假,關注公眾號:元古玉。而這一切恰恰有可能就是填補了出土古玉的空白。
總而言之,我們不能以今人的思維去置換古人的思維,不能以今人的工藝去推斷古人的工藝,不要以為今人做不了的事情,古人就沒有辦法。尤其是涉及宮廷用玉和工藝,常人容易犯唯心主義錯誤。